爱因斯坦和马克思都不吃猪肉,因为犹太人和大部分基督徒都不吃猪肉。穆斯林不吃猪肉的原因是《古兰经》明文禁止穆斯林吃猪肉。
古兰经指出不洁的食物只有三种:
(1)自死物;
(2)血液;
(3)猪肉。
事实上,不吃猪肉并不是穆斯林的专利,也不是《古兰经》首倡禁止。往上追溯五千多年,综观各宗教及文化,人类为何普遍厌猪、禁猪呢?拟从以下几方面谈起:
一、貌丑、怪异,性贪婪、愚笨。世界各民族语言在形容人貌丑、懒散、愚笨等方面都用“猪”字形容。就连我们周围的有些人,在说某个人太笨的时候,也都开玩笑似的说:“某某人太'猪'了。”
二、喜污秽。其生活区域肮脏不堪,食用的饲料也是污秽的,难与食草类动物相比。
三、性恶无常。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但猪一旦饿极连生猪崽也照食不误。一般动物,即便小鸟也会与饲养它的人建立某种感情,义犬救主等动物助人的故事广为人知,但猪却有时连饲养它的人的婴孩也有拱死吃掉的现象,其性较之虎狼有过之而无不及。
四、乱伦交配。幼猪一旦到发情期,有的会同生养他的母(公)猪交配,繁衍后代无上下、尊幼之分。而牛羊则不会这样。还有,猪的脖子上只有一根筋,既不能看到天,也不能回头,穆斯林们是讲究回心转意的,而猪的这一特性和穆斯林的这一生活习惯背道而驰,这也是穆斯林不吃猪肉的一个原因。
猪肉本身就不是什么好东西。中医就知道,一个病人病重的时候,医生说:“回去炖点牛肉,羊肉补一补。”你见过医生让吃猪肉的吗?猪肉是败肉类,身体不好的吃了能把人吃死的。还有中国的职业球员,外国教练对他们第一条要求就是不吃猪肉。
五、 古今中外的医学家都曾提出过他们的科学见解。明代医学家李时珍人称医圣。他曾在其名著《本草纲目》写道:“猪,吃不择食,卧不择埠,目不观天,行如病夫。其性淫,其肉寒,其形象至丑陋,一切动物莫劣于此,人若食之恐染其性”。又说:“南猪味厚,其毒尤甚。”他的意思是说南方的猪其毒害是极大的,这自然会使人们联想到其他地方的猪也是有害的。
关于猪的各部位对人的危害他进一步分析说:“猪肉:凡猪肉苦微寒,有小毒。凡猪肉能闭血脉,弱筋骨,虚人肌。凡肉有补,唯猪肉无补。猪,猪肉毒唯在其首,疾者食之生风发疾。猪心多耗心气;猪肝,猪临杀惊气归心,绝气归肝,俱尔可食,食必伤人;猪肾,久食令人伤肾;冬月不可食,损人真气。”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猪身上的病毒病菌和寄生虫最容易传染给人,上世纪之初大规模爆发的西班牙流感其源头就是一种猪身上的流感病毒。
看了这些,穆圣所言猪乃不洁之物就不难理解了。而这才是伊斯兰教为什么不吃猪肉的主要原因。
回族习俗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其衣食住行、婚嫁、丧葬等方面习俗,均多有宗教色彩。
1、服 饰
20世纪70年代前,回族中青年男子夏秋季穿白色对襟汗褂,外套黑色马夹。冬季穿斜襟无袖棉上衣,前身缝一大口袋,绣有花卉图案。外罩棉短褂、皮短褂或皮大衣。日常束蓝、黑腰带和绣花裤带。穿绣花布袜。回族老年人多穿黑色或灰色长袍。年轻妇女穿有花大襟短衣和红、绿裤,花马夹,绣花鞋袜。回族中老年妇女夏穿长衫,冬穿长棉袄。男人夏戴白顶帽,冬戴黑色顶帽或黑羔皮、狐皮帽。作礼拜时头戴“太斯搭尔”(头巾)。回族男子中年以上留连鬓须。女子9岁出幼后戴绿色盖头。成年女子戴黑色盖头。老年妇女戴白色盖头。青年妇女头上喜插绒花,喜戴金银耳环、戒指、手镯。现在中青年服饰日趋时髦。
2、饮食
回族以面食为主,食牛、羊、鸡肉。日常主食有面条、面片、拉面、蒸馍、锅盔、烙饼、米饭等。逢年过节有油香(油炸的各种食品)、糖包、肉包、饺子等。门源回族妇女,还擅长擀青稞面长面。尤其青稞面“搓鱼”,每根又细又长又滑溜,加上葱花、辣酱、油盐等佐料或羊肉臊子,味美可口,是待客的上品。若男子出远门,妇女特做面大豆,将面粉、清油等调料和匀打饼,切成蚕豆大小的方块,在锅内烘干或油炸,食用方便,不易霉烂。奶制品除酥油、曲拉、酸奶外,农村妇女还擅做奶皮,即用牛奶烘制成半圆形的奶制品,中间呈蜂窝状,放进奶茶油花点点,不油不腻,香酥甜美,是待客或馈赠亲友的礼品。平时喝茯茶或奶茶,而且喜饮用茯茶、花椒、草果、姜皮、丁香等熬煮的奶茶。待客常用放有茶叶、冰糖、桂圆的盖碗茶。
3、住行
回族以自然村聚居,每户有庄廓小院。1949年前,一般平民住土木平房,一些富户住高墙大院、全木结构平房或楼房。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收入的增加,砖木结构的瓦房屡见不鲜。室内多挂阿拉伯图片及回历图。不贴人像、动物画。家家设有沐浴用的吊桶和汤瓶,常备热水净手净足。出远门必洗大净,平时或作礼拜洗小净。以前用马、驴或马车、驴车代步。20世纪80年代后,出行乘坐自行车、拖拉机和摩托车、汽车。
4、婚 嫁
1949年前,回族青年结婚基本由父母包办,建州后,逐步革除早婚现象。其婚姻程序有: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女方父母给“口唤”(同意)。尔后托媒人带茯茶、衣料去女方家送礼,女方家给女婿回赠绣花袜子一双,内装红枣6枚,谓之定亲。此后,男方家选亲属若干人,带茯茶、衣料、现金及化妆品等去女方家,称“走亲”或“踩门”,女家设宴招待。第二天,女家以同等人数去男家,给女婿全套衣服及鞋袜。同时商定女方陪嫁嫁妆等,谓之“吃茶”。结婚前,媒人去女方家商定结婚事宜谓“讨婚”。选定婚日后,娶亲前两天,媒人向女方家送交彩礼及一只活羊。举行婚礼早晨,新郎、陪客(男傧相)净身着新衣,亲邻披红挂彩,新郎、陪客、阿訇、媒人、娶亲女人、家长、舅父等乘马前行,娶亲彩轿随后,到女方家行过礼后,女家亲邻长辈设“旁席”招待迎亲者。至晚,新娘妆奁后,阿訇念“尼卡亥”。第2天清晨,新娘、送亲人、伴娘等上轿起程,到男方门前,由迎亲队接风,双方有抢帽子比赛等的嬉戏。新娘入洞房后,送亲人等吃完宴席后返回。当晚亲邻闹洞房。第3天,娘家亲戚来男家吃宴席,然后有“摆针线”仪式,给男方父母等长辈抬枕头等程序,还有涂抹公婆脸、公公骑牛等戏玩。第4天,新郎、新娘等人去娘家回亲,当日返回。第5天,娘家邀女儿坐娘家。一月后又邀女儿“坐对月”。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男女结婚,彩礼重,程序多。现在,政府提倡婚事从简。
5、生 育
婴儿出生7天后,由助产婆给婴儿洗浴换新衣。请阿訇或长辈给婴儿起经名,亲邻“看满月”。婴儿满30天后,去外婆家出月。满100天后,有“过百岁”等习惯。
6、丧 葬
回族实行土葬。不用棺椁,不穿新衣,不用陪葬品。丧礼按伊斯兰教教规进行。在殡葬中有念讨白、停尸、讣告、濯水、包封、站“者乃孜”、转“菲迪耶”、挖坟坑、安葬、悼亡、转坟、念“亥亭”等活动。人去世(称无常)后,瞑其目,合其口,顺其手,脱去俗衣,置尸体于木床抬到清真寺。男子由阿訇或长辈濯水,女子由年长妇女“濯水”洗身后,用白布包裹尸体,由教长或阿訇带送殡人站“者乃孜”。随即抬往坟墓。墓坑长方形,南北向、深7尺、长6尺、宽3尺,底部向西开偏窖。入葬时头朝北,脚朝南,侧面向西。然后用土块砌住窖口。门源县先由儿子双手撮土填土3次后,大家一起掩埋成坟堆。祁连县阿訇填3锨土后,众人掩埋起坟。此时亲属止哭声,阿訇诵《古兰经》,家人按经济条件给送葬者糖、茶叶、钱等。送葬后3天、7天、10天、49天、百天和周年以及“尔德节”、“古尔邦节”请阿訇念“亥亭”,悼念亡人。
7、节 日
回族有开斋节、宰牲节和圣纪。开斋节又称“尔德节”,节前一月,每家成年人都封斋,日进两餐。伊斯兰教历10月1日为开斋节。节前家家炸油香,准备食品,并宰羊杀鸡,打扫房屋院落。节日清晨,人人着新装,全家人沐浴后,男子上坟,女人备膳食。早饭后,男子去清真寺或广场参加“会礼”。“会礼”结束后,互道“色俩目”(祝福平安)。此后3天走亲访友,相互祝贺。宰牲节即“古尔邦节”,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为“古尔邦节”。伊斯兰教规定此日宰牲献祭,以纪念安拉的慈悲。“古尔邦节”前,家家炸油香,请阿訇宰杀牛、羊,念“亥亭”,男人去清真寺集会诵经,并互相拜会,赠送礼品。圣纪,伊斯兰教历3月12日是穆罕默德诞生和逝世之日,穆斯林教徒该日集会诵经、赞圣,讲述穆罕默德事迹,并聚餐以示纪念。
8、禁 忌
回族忌食不反刍动物之肉及猛禽兽肉,不食动物的血和自死牲畜之肉。宰牲要请阿訇或懂教规的人。倒茶、倒水不能用反手。吃馍要掰开后吃。禁抽烟、喝酒。忌讳在吃饭时脱帽和在清真寺、坟园、河边大小便。禁止求签问卦。忌讳男子留长发、八字胡、长指甲。宰杀牛羊不能说“杀”,只能说“宰”、“使唤”。送葬不能说送死人,而说“送埋体”等。